屏東基督教醫院近日診斷出兩例罕見的腸系膜靜脈血管硬化症,患者症狀皆為右下腹痛,其中一人更長達四年反覆疼痛。該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蔡元榮與馬來西亞理科大學醫學院教授李永葉,將此特殊病例的研究論文發表於英國《醫院醫學雜誌》與土耳其《胃腸科期刊》,展現專業貢獻。
腸系膜靜脈硬化是一種少見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慢性腹痛或腹瀉,但因其症狀不明確,在診斷上經常被延誤,右側大腸是該病最常發生的部位,確定診斷通常依靠腹部X光片上出現的腸系膜靜脈針狀鈣化。由於鈣化會影響營養吸收,患者常伴隨營養不良、過瘦和貧血等問題。雖然目前無特效藥可治療此病,但正確診斷能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誤診,絕大多數患者經藥物治療後症狀可改善,僅少數重症患者需手術切除壞死的腸段。
首例為59歲女性,長期腹痛、腹瀉及體重下降,多次求診未果,此次因急性右下腹痛到屏基急診就醫。雖無發燒且血液檢查正常,住院後的影像學檢查揭示腸系膜靜脈出現針狀鈣化(Thread-like Calcifications),並進一步確認為腸系膜靜脈硬化症。該疾病與慢性炎症導致靜脈內膜增生硬化有關,進而阻礙血流,最終引發缺血性腸炎。
另一例為58歲女性,因右下腹痛持續一周至急診。影像檢查顯示腸黏膜青紫,最終確診為腸系膜靜脈硬化症。此患者長期服用含山梔子的成藥,累計服用量達2110克。相關文獻指出,腸系膜靜脈硬化症與山梔子(Geniposide)製劑的長期使用有顯著相關性,該成分在腸道代謝後可導致鈣化,影響營養吸收並引發腸黏膜病變。
蔡元榮醫師提醒,長期腹痛應及早就醫,確保正確診斷。特別是長期服用成藥者,需了解藥物成分及潛在風險,與醫師討論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隱患。腸系膜靜脈硬化雖無特效藥,但正確診斷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與手術,病患症狀大多可藉由藥物治療改善。